新闻资讯

Images

中碳科技参加“2023年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

      22日,由清华大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哥伦比亚大学主办,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承办的“2023年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在北京召开。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中美两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政策举措、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贸易与碳市场、第三方国家绿色发展、COP28气候资金问题及中美两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领域和模式等相关议题,中美双方重要领导在对话中进行了深刻的交流


      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发挥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作用。例如中国的碳市场发展潜力很大,要扩大碳市场规模,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碳定价机制。又如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碳排放增速很快,中国制订了《一带一路 绿色投资原则》等标准,促进绿色发展。


      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则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美两国的共识,也是中美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中国作出了实现 双碳 目标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个目标的节奏和力度、路径和方式,需要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作出选择。
会上,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原环保部污染总量控制司司长、污染防治司司长、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就气候金融问题提出,要完善环境和气候治理体系建设。一是要推动部门的协同,确保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环境政策,并长期贯彻下去。二是要确保政策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协同实现环境治理的效果。三是要强化区域的协同,环境和气候治理往往是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问题,需要区域间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治理。四是信息协同,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加强数据收集整理和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对话中首先感谢中美两国同行促进美中气候合作的努力,他表示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仅是对两国有利,而且对全球发展有利。他认为,“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深度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需要构建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完善碳交易制度,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出席会议并讲话。李高司长介绍了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重要讲话,习主席提出中国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把绿色、低碳的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把低碳发展跟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习主席明确要求要建设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并尽快启动全国温室气体的自愿减排市场。同时,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落实“双碳”目标坚定不移,但中国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路径、步骤、力度都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李高司长同时就加强中美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合作、美国气候变化特使克里访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第三方合作等发表的意见。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协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一是中美两国应建立推动双方技术和贸易合作交流的“白清单”;二是进一步扩大对第三方国家进行有关绿色金融的能力建设。三是加强在项目定义和分类、标准开发和协同等领域的全球合作。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发言表示,北京绿色交易所正积极推进全国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开发建设,参与全国自愿减排交易规则研究编制,将根据主管部门工作部署,为早日启动上线交易做好准备。他说北京绿色交易所愿意与中美两国的各类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碳市场机制的持续完善,为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进贸易绿色化贡献力量。

       

       中诚信集团首席执行官、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中碳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马险峰发言时说,极端天气频发让公众感受到气候变化迫在眉睫。气候信息披露是披露主体贯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体现,连贯、可靠、可比较、明晰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是检验主体低碳发展情况的有效工具,是投资者评估气候变化相关问题潜在风险、践行气候投资的重要基础,是披露主体获取气候偏好投资的最优选择。中国在气候信息披露和规则进展方面比较快,也面临着问题。他认为加强气候信息披露是至关重要的,但可能难以在一朝一夕中完成,需要全球各国、社会各界携手共进,攻坚克难。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也是中美重要合作领域,二轨对话机制为推动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日益成为中美增进互信、增加互动、扩大交流、促进合作的重要专业平台。中碳科技也将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且继续秉承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理念积极参与国家“双碳”经济建设。